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格义新探

    格义』和『六家』。……意思是说,向来对于佛学的研习,可分为两派,一派属于『格义』,用这种方法的人,往往与本来的义理相违。──这一论断,是因为罗什译本出来后,比较而知的。另一派属于『六家』之说,采取自由...

    李幸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2470813.html
  • 具寿善现在《大般若经》第四会中的角色扮演

    修学,乃至证得诸法实性。后转为他有所宣说显了开示,若与法性能不相违,皆是如来威神加被,亦是所证法性等流。是故,我当为诸菩萨摩诃萨众,宣说开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,教授、教诫,令于般若波罗蜜多,速得究竟,...

    释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0070837.html
  • 《传灯玉英集》卷十四补阙和研究

    这些犯帝王忌讳和相违于中国礼法之叙述,应是王随考虑周详之智举吧!   5.删去一则与女性修定有关之叙述  有关于女性修行的能力,学者Ding-Hwa Hsieh认为佛教和儒家典籍都抱持着负面的观点,...

    黄绎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070850.html
  • 大般涅槃经中的涅盘思想

    ,则  与伊字三点之说,岂不相违﹖在伊字三点一喻中说﹕「如来  之身亦非涅盘,摩诃般若亦非涅盘,三法各异亦非涅盘。」  而在四相品却说﹕「如是解脱即是如来,如来即是涅盘。」  此一说法,与伊字三点之喻...卷十三)既说世尊  31页  安住于此大般涅盘,而又言毕竟不入涅盘,这是何等的相违  呢﹗梵行品中言菩萨修慈,亦云﹕「菩萨摩诃莎,住于大乘  大般涅盘,修如是慈。」观此所谓住于大乘大般涅盘,意即  般...

    张曼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5371059.html
  •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

    牵绊,令事事俱与本性相违,「返自然」三字,说尽归  田之乐趣。正由于他对大自然的这一份深  15页  爱,所以他能在自然景象中,体认「真」的精义,而使一己  的「真性」,更达到圆融的境地。探析陶公在自然...

    包根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771092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之中,以戒为本,良以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;若能持戒清净,则定慧自可圆成。  修学者,必须依佛戒,戒为无上菩提本。如依佛戒,则不论参禅、念佛、讲经,无一不是佛法。若离佛戒,纵参禅、念佛、讲经,亦与佛法相违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无着的学说

    相,单有自性分别和差别分  别的二种。真实性是依他起性上的分别性的变似尘相都无,  故说人我法我亦无;而无我不无,故在如不如的义理上成就  清净的境界,于诸善法之中,最为殊胜,是不相违无颠倒无  分别...

    昙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571214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

    佛意,诸佛心口,必不相违。’……(中略)今且录一二,以证斯文:洪州马大师云‘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,唯传大乘一心之法,以楞伽经印众生心,恐不信此一心之法。’《楞伽经》云‘佛语心为宗,无门为法门。’何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6.html
  •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(初分)

    相违故  内则为外缘  谓彼[45]依熏习。  复次应知此余转识于一切自体及趣为有受用。差别中边颂中为如是说。  一者为缘识  第二有受用    受用及分别  彼能转心所。  彼二识更互为缘。  对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0471716.html
  •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

    )  如外种,内诸种子即不如是,颂曰﹕(注 44)   外种无熏染内则不许尔  无闻等熏习果生非理故。  250页   作失不作得成过相违故  内则为外缘谓彼(注 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0471717.html